学校办学目标体系解构(一)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08-21 20:29:43第一部分 教育因“发现”而精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一直在拷问我们: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人生来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问题在于,社会、教育是否拥有肯定好奇、鼓励发现的土壤?如今教育的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转型。要实现教育转型,就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发现教育”目的:激发师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和梦想起点
“发现”的英文是discover,其前缀dis-意为“分离”“去掉”,cover意为“遮盖”“掩蔽”。这个简单词汇对教育有诸多启示——“发现”,本质是解放,是唤醒,是去除功利表面后的教育本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梁漱溟先生在《我的人生哲学》中也谈到:“每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借着活动发挥出来。”强调人要有自觉的主动精神,找到自己的爱好、潜能,才能走向创造,才能走向和谐。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笔财富,它可能是涓涓小溪,可能是郁郁森林,可能是金黄水稻,可能是滚滚麦浪……教育,就是要创设环境与条件,引导学生发掘这笔财富并以独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学校,就是要站在每一个不同生命个体的角度,创设条件让每一个人发现原本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自己最擅长、最独特的方面,激发、唤醒师生的主动性,让师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和梦想起点。
“发现教育”提倡两种发现。一是学生的发现。每位学生都知道自己最想干什么,发现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从宏观上最大限度地去发现,进而才有可能在微观世界里发现自我,并不断完善自己。二是教师的发现。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还得独居慧眼。学生就像一粒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教师应该由内到外地去发现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教育是发现,教育也是引导发现”,“教育的本意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兴趣、好奇、好问之本性,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潜能。基础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发现”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发现”的升华。“发现教育”倡导教师从多维度发现学生,关注个性差异,多元评价,全面发展,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学业的信念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生、成就学生
二、“发现教育”内涵:在尊重的基础上“发现人人、人人发现”
“发现教育”是基于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性因子(潜能、优长)的发现而实施的开发性教育。其内涵定位为“发现 · 发掘 · 发展”,它秉承“对发现学生而教育,为学生发现而育教”的教育哲学,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激发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发现教育”是舒展孩子天性的教育,其最本质的内涵在于教育中对人的尊重,倡导“发现人人,人人发现”。所谓“发现人人”,主要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并进行发掘和发展;同时也指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主张以发现、肯定的态度和方式激发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人。所谓“人人发现”,主要指每一位师生都要善于发现、敏于发现,具备“发现素养”。尤其当学生因为体验到“我发现”的快乐而迸发出“我要学”的热望时,这就是教育的最好状态。
我们期待通过实施“发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帮助师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美好生命品质的人。
能“发现”自己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前面有一座光明的灯塔引领他披荆斩棘,克服万难,不断前行,他实现了自我与内心的和谐。能“发现”自己的教师是幸福的,他为了朴素的教育梦想坚定前行,在广博的知识海洋遨游飞翔,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开拓创新,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也成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