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发展 > 家长课程 >

世纪学校总校长谈家庭教育(10):莫给孩子背上名校负累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08-21 21:11:01

吴 建 国: 全国“十佳”中学校长,江西省优秀校长,北京师大“专家型”校长,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江苏省新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师大“全国中学数理化名师百人俱乐部”理事。从教三十五年,曾任班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家庭教育经验。

中国人的名校情结是有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名校毕业生在就业和升迁上有自然的优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父母,如果简单的把孩子读名校当成一种大富大贵的渠道,这样不仅会给孩子过度的压力,还会让孩子对自身定位出现偏差,树立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中国的教育和整个社会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名校崇拜源自虚荣心的泛滥

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中国人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热血沸腾呢?我以为这就是名校的光环。只要上了名牌大学,头上就有了名校的光环,这是百分之百得到保证的。以后在社交场合,在旅行途中,谈到自己在清华、北大、交大等度过的时光,都可能引起旁人艳羡的目光,那种舒畅和爽快,就像美酒一样醉人。对做父母的来说,在回答“你的孩子在哪里念书”这个问题时,吐出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是人生最骄傲的时刻。唯有这种虚荣心的满足,这种自豪和荣耀,才会激发出人们对名校那么澎湃的热情。这种光环,才是名校情结画龙点睛的一笔。

向往名牌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但我们对精英、贵族、上流社会从来都特别地津津乐道,对名包、名表、名车也从来都特别地趋之若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人会说挎名包、戴名表和上名牌大学不可同日而语,但骨子里两者其实是相通的,那就是用品牌来提升自我感觉、社会地位和身价,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名牌大学的效力,比起那些名表名包来,更要强上一百倍。我们的孩子都弹钢琴,打网球,因为在我们贫乏的少年时代,这些都是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地,孩子上了名牌大学,我们平凡普通的生活就镶上了一条金边,我们的精神就从房屋贷款、朝九晚五、柴米油盐的羁绊中挣脱出来,可以在空中飘飘欲仙地飞翔一阵子,通过这个途径,我们几乎实现了贵族梦。当然,名校的光环之所以耀眼,确实是因为名校有傲人的实力。以这种光环作为终身的荣耀甚至贵族的象征,也没什么大错,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二)名校带来的现实好处

名校是好学校的代名词。名校的名不是因为侥幸和偶然,而是因为几十年、几百年的努力和成就。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思想界的泰斗在这些学校执教,如果不是有一群最优秀、最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在这些学校就读,如果不是有一流的资源和办学经验来提供丰富多彩、启迪心智的校园生活,这些学校也不会成为名校。如果我们的孩子幸运地或者努力地进入了名校,在现实中的很多方面会享受到好处。

1、容易找工作。已有数据显示,虽然有人看不惯名校学生的态度能力,但名校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好企业只在名校做招聘。

2、更多的见识机会。名校的讲座与国内外嘉宾和领导来访机会显著地多,很多著名学者也会在名校开课,名校还可以吸引到更多一般学校的学有所成的学者到这里来,因此听到各方面观点的可能性也大。

3、更好的奖学助学机会。名校校友的出息机会大,或者有出息的人愿意攀附名校的多,在名校有更多的个人或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助学机会和创业基金,如果你是名校学生出去拉学生活动的赞助就容易多了。

4、社会尊荣感。人家问你在哪个学校读书,你的回答是某名校,往往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羡慕。

5、社会关系的延续。名校生的社会影响半径更大,得到其他校友提拔的与帮助的机会更多,因此名校往往有更强的社会圈子。

6、留学的优先。国内的有数的名校生是国外著名高校留学的主力,他们更容易被接收,也更容易有选择不同的留学学校的机会。

7、你上了名校,你的下一代也更有机会上名校。这个研究来自对美国常春藤系名校生的研究,但我想这道理也适合中国的名校。事实上名校确有某种规律与路径,在其中的人更容易明白行走的模式。

这里丝毫没有歧视更多的非名校的意思,只是把名校的客观效用写出来。没考上名校的孩子一定有不开心的地方,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可能更不爽,但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社会有他功利运行的地方,认识这种功利也不失为一种成熟与价值。

(三)成功与名校没有太大的关联

从历史上看,名校出身的人更有竞争力,成功者的比例也更大,看上去好像有很大的相关性,但这里面是有几种历史原因造成的。

1、在信息不发达时期,名校拥有的知识载体更多。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拥有更多的图书,拥有更多的学者是学校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优质的知识载体。身处其中的孩子更容易接触更多的知识而受益。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已经不是某几个名校所独有,任何一所学校只要具备一定的资源,都可以共享世界上大多数的图书和文献,互联网消除了学校资料间的差异,在不久的未来,公开课程将进一步削弱名校拥有的所谓优质教学资源优势。

2、在人才极度欠缺的时期,名校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在30年以前,一个大学生,更别说是名校大学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名校毕业生甚至可以一步登天。机会要比小学校要多一些。在今天,大学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大学生,甚至名校毕业的博士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很好的工作岗位。这不是名校的悲哀,恰恰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保持快速而正确,稍有风波,都会掉队。能够一路顺风上名校的孩子,并不都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而是一直很幸运,没有出差错的人。但是人的一生要长很多,大学以前不出差错,并不代表这个人是个更健全的人,是更有创造力的人。现在的社会机制给更多曾经出差错的人以更多的机会,这是人性的进步。

3、名校网罗了更多的高智商人才是名校毕业生看似更好的本质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名校毕业生成功比例更大的表象,而把这种功劳归之于学校,这是不全面的。我相信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名校学生即便在不那么有名的学校里就读,一样会成功。或者换句话来说,把名校的老师换掉一部分(当然不能换成自己都没有学明白的老师),并不影响这些学生的成长。在科学界,学术上做的优秀的人中间,名校的比例并不是出奇的高,这就说明,如果要在学术上成功,与是否上名校并不完全相关。

4、名校能够提升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的自信。大多数中国人在大学之前还是个孩子,不是个心智成熟的人,大多数人需要外界给他信心和动力。上了名校的学生,骨子里突然就增加了不少的信心,这种盲目的自信有时候也会产生好的效果,至少可以突破一些心理上的自卑障碍,有些不敢想的事情敢于去想。事实上,这些对于事业很重要的素质并不必须要通过上名校来提供,这只能是中小学教育失败的另一个证明。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就能够让孩子们真正成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必要去借助外力来完成自己初步的心理训练。

上名校并不一定会让孩子更成功。环顾四周可以发现,上了名校却没有获得一般世俗公认的成功的人如过江之鲫。而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事业一帆风顺、蒸蒸日上的也很多,经常看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学位高的学生被普通大学毕业的学位低的人领导的例子。况且,成功不一定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不一定来自成功,而是更可能来自内心的充实,与家人朋友的情谊,与社会的联系和纽带。

(四)不要为了名校情结去“拼孩子”

名校虽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而且上名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在今天的社会里,想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往往从小小年纪开始,就要目不斜视、心无旁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被灌输了清华、北大的理想,小学三年级就千里迢迢到交大、复旦去朝圣。每天花两小时练琴,一小时游泳,三小时解数学题。要上完校内校外所有课程,取得全A的成绩。让升学机构按名牌大学的录取要求计划自己的人生,有时候要像掐断一朵初绽的花蕾一样,放弃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很多孩子睡眠不足,从来没有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暑假。因为上名牌大学这个崇高而又艰巨的任务,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目的,承载着巨大压力。而这样的努力并不能保证孩子高中毕业时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名校,很多孩子的名校梦最后都以失望而告终。

中国人的名校情结说到底更多来自虚荣心,而不是指点江山的豪情,舍我其谁的气概。父母虽然对孩子要求高,一定要孩子成绩优秀,一定要孩子上名校,其实并没有指望孩子成为了不起的栋梁之才。父母真正希望的,是让孩子有一条风险低、阻力小、回报又比较高的人生之路。为此,父母可以不遵循孩子的兴趣,也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身体健康,而是为了跟别人家里的孩子比较,认为读名校有面子,因为在父母的眼中,名校几乎与财富和权力划上了等号。换句话说,名校的价值对不少父母来说仿佛纯粹就是为了致富,为了做官,否则就是浪费。这种畸形的思维实际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它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认为父母供自己读书这么多年,不能够给父母赚回面子就对不起他们。记得2012年北大未名BBS上就有这样一个帖子: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赚大钱、当大官。这难道不该引起做父母的乃至全社会的反思吗?说白了,名校情结越是严重,就越是助长当下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个健康的社会,教育的选择是多元化的,成长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只以成功论英雄,只以金钱多少、官位高低论成功,是对成功的曲解,我们需要扭转这种错误的观念。名校毕业生可以选择基层职业,职高学生未必不能做老板,成功的标准不是赚了多少钱,有多大的权力,而应该是有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反过来,我们也呼吁高校不要再出什么校友政要排行榜、财富排行榜,以培养高官和富翁为荣,这只会让大学精神更堕落,也误导了社会的正确认知,助长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当然,为了赚钱、做官读大学也不能被鄙视,因为个体的选择应该被尊重,这同样是教育多元化的题中之义,但这不能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若如此,整个社会就不正常了。做父母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的选择,淡化心中的名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