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发展 > 家长课程 >

世纪学校总校长谈家庭教育(7):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08-16 09:20:34
吴 建 国: 全国“十佳”中学校长,江西省优秀校长,北京师大“专家型”校长,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江苏省新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师大“全国中学数理化名师百人俱乐部”理事。从教三十五年,曾任班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家庭教育经验。
 
    “虎妈”、“狼爸”唱罢之后,“哈佛妈妈”又闪亮出场,这些不同的管教模式一出现,就受到许多父母的青睐,极力效法,简单照搬,这并不可取。这是心态浮躁、头脑不清醒、盲目的表现。
 
(一)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有一天,到朋友家玩。朋友请来的一位名师正在给他儿子补课。那位名师特别善于鼓励,不时声音高亢地夸奖:真棒!太聪明了!……孩子不吭声,埋头做题。名师授课毕,告辞离开。我忍不住对朋友慨叹:到底是名师,一直在鼓励孩子,真好!谁知,孩子忽然抬起头来,满脸不屑地说:有什么好的,才不稀罕他的表扬呢!我大惊,没想到孩子是这个反应。怪不得刚才小家伙面无表情呢。
 
    从朋友家离开,我一路在想:不是专家们都在提倡要拿起表扬的“武器”,不断地鼓励孩子吗?不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怎么会是这样呢?
 
    回到家与妻子说起这事,她说,这个孩子的反应是正常的,现在的孩子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让绝大多数孩子受到鼓励,把表彰的面一再扩大,甚至人人都能得到表彰,就是学习最差的也想尽千方百计弄个小亮点。但在我们班,我发现孩子对奖状的含金量其实心知肚明:全面发展奖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什么进步奖、热爱劳动奖,学生自己都不当回事。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有正面效应。
 
    2012年医学诺贝尔奖由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一位日本科学家共同获得。格登就读英国伊顿公学时,在250名学生中,他的生物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排名也非常靠后。一位老师大笔一挥,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按理说,受到这么严重的打击,格登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但实际情况是:格登把这份评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了60多年。79岁的他,至今仍把这份评语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他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的老师说中了。”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份带有侮辱性的评语居然成了格登的“励志书”!
 
    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但这个世界上通常是这样:越是复杂的事物,往往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很简单:一个父母只要有对人性的深切体察,有对生命的诚恳尊重,有足够的耐心,他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二)家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适合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故事:某老师班里有一中等生,语文成绩从来都是七八十分。有一次发挥失常,只考了56分。学生苦着脸找老师恳求:能不能让他及格?如果不及格,父亲就会揍他。老师看他样子可怜,心生怜悯,便想了个办法:这样吧,这次我破例借给你9分,把试卷改成65分,但你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把这9分加倍还给我,也就是说至少要考75分,怎么样?学生一口应允。接下来的学习,学生自然不敢怠慢。结果,下次考试,该生一举突破了90分。老师大喜。校长闻知此事,对此举甚为赞许。于是下令在全校对“差生”实行借分制。这可是高利贷啊,好借不好还,“差生”们闻借丧胆,见了老师都躲着走,效果自然不好。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大发雷霆:为什么某某老师用这个办法很灵验,你们就不行?!每个人都要认真反思!其实,真正该反思的是校长。
 
    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很难找到一把能够打开所有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现在的问题是,从教育媒体到培训机构,却一直在做着打造“万能钥匙”的招牌,今年号召父母们学某某模式,明年又一面倒地号召学另一种模式,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模式经验是有价值的,都有可取之处。但任何的模式经验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生搬硬套,全盘照搬。因为毕竟只是“个案”,他们的“成功”不是必然结果,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意义。模式经验不等于规律,不能反复起作用。只有上升到规律才会没有局限性,才适应所有家庭和孩子,才具有普遍意义,才能反复起作用。对任何的模式经验,都要采取冷静的分析的态度,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些教子“经验”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和效法,就是因为孩子都进入了名牌大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孩子没有进入名牌大学,就是管教方式方法再科学、再人性化,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再健康,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效法。这种现象,恰恰反映父母培养教育孩子过于功利化的思想倾向和浮躁的心态。
 
    我认为,作为父母更应关心孩子的“不同”与个性。美国脸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就特别关注这一点。在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爱德华购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脑,并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也正因此,扎克伯格在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对于这种高新科技产品,年幼的扎克伯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这种兴趣恰好被父亲重视了起来。
 
   后来,爱德华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好儿子的发展动向,就非常细心地观察着扎克伯格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结果他很快发现儿子有极其好的观察能力。而且,父亲爱德华在儿子10岁时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个决定是在发现了扎克伯格的编程天赋之后做出的。父亲不仅发现了儿子的个性与不同,而且在孩子11岁时,还特地请来了一位计算机工程师传授软件开发技术。扎克伯格的成功与他很小接触电脑有很大关系,是他能在网络科技领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同时他的父母支持他的长处和兴趣,也很重要。
 
   扎克伯格身上也有很多毛病,但把一技之长和兴趣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美国成才之路。比较而言,中国父母总希望孩子面面俱到,各方面都优秀,总是揭短而不去扬长,应该借鉴一下爱德华育儿的经验哦!
 
    谈起如何教育出这么成功的儿女,爱德华说,“我有很成功的孩子们,于是人们总是想仿效你的模式,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育儿方式。”“为人父母,我只能说,你的确可以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们过的生活,但这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此外,就是尽量多地与孩子们相处。”
 
   那么,对孩子究竟是应该严格一些还是宽松一些呢?这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该严格就严格,该宽松就宽松,应“严”、“松”兼而有之。不论是严格还是宽松,都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古人说:“过犹不及”。过严、过松效果都是不好的。要做到“严而有格”,“松而有度”。总的原则是以孩子为本,就是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努力促使孩子协调、持续发展。
  
    要问什么样的教养模式是最好的?要我说: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无招胜有招”,抓住父母最能做的:爱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