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发展 > 家长课程 >

世纪学校总校长谈家庭教育(4):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08-16 09:19:27

吴 建 国: 全国“十佳”中学校长,江西省优秀校长,北京师大“专家型”校长,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江苏省新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师大“全国中学数理化名师百人俱乐部”理事。从教三十五年,曾任班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家庭教育经验。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而后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进入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你看,父母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0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不到45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0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钢这个道路,那父母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我们现在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们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有些父母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和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孩子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二)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过去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10岁。”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吃饭也不多,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 “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5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从这个例子中,父母应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广大父母,孩子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孩子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
    现在有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以为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学校门口横幅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多次说过,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的结论是: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个孩子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现在很多名校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还要考试入学,语数两科低于190分,没有特长,零班一律不能进。我原来所在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照样要把他们教出来,有的现在发展的非常好。
(四)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常识
    为什么习总书记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现在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做父母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家庭教育就难免浮躁,一定要出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教育常识,看看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11、12点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用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父母和老师懂得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时就有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眠状态。看看你遵循这个规律了吗?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我对教育的认识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五)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我们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是做教育的最好哲学,就是说家庭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是“可能”,它指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孩子将来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孩子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比如青少年时代的叶利钦和温家宝都非常好学。但叶利钦小时候很调皮,从不循规蹈矩,十分好斗,喜欢冒险。他就是因为好奇而玩弄手榴弹,结果左手两个手指头被炸飞了。再看同样是大国领导人的温家宝,小时候多温顺!据2013年3月7日《南方周末》的专题报道,少年时的温家宝性格温和,而且从来都规矩谦逊。“温家宝不喜欢一般的游戏,比如捉迷藏、弹球等,他从来不参加。”当然,有时候温家宝也和小伙伴做游戏,但他都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他也不好斗,相反,如果小伙伴违反了规则,“他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父母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
最后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朋友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我是名校毕业,老子英雄儿好汉,我的孩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六)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孩子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学,也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为丰富自己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孩子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学会了社会最乱、最龌龊的东西,而把家庭、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都忘了,所以就必须丰富内心。如果孩子自己内心都不丰富,怎么能够为社会好,相反他是要破坏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