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发展 > 家长课程 >

世纪学校总校长谈家庭教育(1):为了孩子的成长和优秀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08-16 09:17:37

吴 建 国 全国“十佳”中学校长,江西省优秀校长,北京师大“专家型”校长,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江苏省新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师大“全国中学数理化名师百人俱乐部”理事。从教三十五年,曾任班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家庭教育经验。

一、教育的原则
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那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对错之分,都是爱的体现,也都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最朴实和最基本的体现。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做得过于极端。一旦极端了,违背了孩子本身的发展诉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
湖南神童魏永康想必大家都知道,神童一般的孩子一直畸形发展,最后落得这样的结果,谁之过?我多少有点遗憾,就是现在还有很多的父母,在考虑给孩子哪种教育方式的时候,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
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父母认为,“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特长班、补课是“起跑线”,别的孩子在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学校,也常常在喊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而学校对“起跑线”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是奥数,有的认为是特长。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庭。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毫无疑问,父母的行为、观念等,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父母总是让座,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也会让座。反之,孩子则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导致爱心缺失。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线”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和永远的老师。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和长辈,是父母的失职和渎职。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人品是核心竞争力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这无可厚非,但人品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综合,一个人品质的优劣决定着他今后的人生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很多父母也知道品质培养的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上却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轨道,眼睛只盯着成绩单。
我周围就有一对父母,生育了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考取了中山大学,现在深圳某公司工作,另一个孩子考取了北京的理工大学,现在一个单位担任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前几年,老两口先后退休,一个孩子要他们到深圳住,另一个孩子要他们到北京住,听起来让人羡慕。但事实是,北京的孩子希望他们到深圳住,深圳的孩子希望他们到北京住。可以说,这两个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没有问题,但在人品上却值得考量。
人格养成还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价值是培养一个人自强自立的能力,这是中国家庭非常缺乏的。美国孩子很早就开始做家务了:2—3岁,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刷牙、浇花,喂宠物;4—5岁,铺床,摆餐具;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修草地,等等。
养育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经受挫折和磨练。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高飞,做父母的迟早要和孩子分离。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没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怎么能飞的高飞的远?
让孩子始终信任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青少年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父母要和学校相互配合,怎么和老师配合,怎么和老师沟通?父母与老师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孩子上学后,每个父母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父母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父母更有理智。
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父母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或父母在孩子面前编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艺术。如果父母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父母不与老师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很多父母的学历虽然高,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有些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迟早要出问题。
敢于对孩子说不
孩子在2-4岁的时候,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10岁前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时期。怎样培养孩子自控力?
一是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权威性,我们做父母的要记住一条,不管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在家里贬低老师,贬低老师的结果是你没法教育孩子。
二是父母要以身示范。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没有自控力,和父教缺失有关。父亲为什么重要?哈佛大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首先是亲密性,母亲有天然的优势。其次是独立性,父亲有天然的优势。母亲带大的孩子细腻、温柔,父亲带大的孩子独立、坚强、勇敢。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联盟。婴幼儿阶段,以母亲教育为主;到了小学,父母的教育各半。孩子上了中学以后,母亲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开始上升。中学阶段,父亲的作用比母亲重要。所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梅迪纳教授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有一个父亲问他,教授请告诉我,我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将来考上哈佛大学?教授回答: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很容易处于低潮,很劳累、很孤独、很无助,社交也没有了,觉也睡不好了,母亲的焦虑情绪很容易被孩子吸收。一个孩子看到母亲不高兴,他的负面情绪也会很多。作为一个父亲,要好好爱你的妻子,给她支持和帮助,让你的妻子很阳光、很自信,这时候她的积极情绪会传导给孩子,你孩子将来很容易学习好、生活好。孩子大部分都是研究大人长大的,所以要给他们做正面的榜样。
三是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做父母的如能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设定目标,将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非常好的途径。
四是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对许多父母来说,最难的其实还是将态度坚持到底。父母会说,看他那样哭闹实在是不忍心,于是就满足了他的那个不合理要求。实际上,父母应该学会“冷漠”,要知道,这样一个“不忍心”无意中会使孩子认定固执、哭闹还是管用的。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经表示拒绝,就不要再回头表示答应,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到底。大哭大闹往往是孩子逼迫父母“就范”的主要手段,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更会变本加厉,愈闹愈凶,养成难以纠正的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因此,父母要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因无理要求被拒绝而发泄几次,对他的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影响,父母不必为此担心。
二、教育的重点
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孩子正常的生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 有一个孩子无错原则。孩子无错,并不是孩子不犯错误, 而是要知道他这个错误和他取得成绩有同等的价值, 甚至更高的价值。孩子犯了错误都是美丽的错误,孩子犯错了,我们父母都应该窃喜,因为孩子进步和成长的机会又来了。因为我们像孩子一样大的时候,也犯了无数错误,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错误、解决错误,孩子就会把错误变成自己的财富。
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段可以犯的错误,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实际上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只有父母认为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父母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肯定会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父母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代替承担的倾向,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接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父母应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广大父母,孩子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耳朵,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的“玩”成了中国父母和老师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只要看到孩子在埋头苦读,我们就喜不自禁。而只要看到孩子玩,总忍不住无名火起。孩子俨然成了学习的机器,我们恨不得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作业、用练习、用背诵来填得满满当当! 不由想起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话:我们童年的时候生活很苦,但是很幸福;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很充足,但是很痛苦。
对于孩子而言,健康的游戏、活泼的运动、无拘无束的玩耍,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个没有痛痛快快玩过的孩子,他的情感和智力是不会得到正常发展的,甚至会由此而产生各种心理疾患。
有远见的父母和老师,请记住这样一句话:闲暇才能出智慧。适当给孩子一点时间,放松心情,释放童心童趣,许多创造的种子可能就在这种快乐的玩耍中悄悄的萌发了。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更为具体的呢,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
首先,一个孩子有很多不同的方面。父母平时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但是和孩子学习相关的一些特点则不那么了解。比如,按照现在的智能理论,不是每个孩子在每一个领域的智能都是同样发展的。那么,你的孩子的强势智能领域在哪里?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逻辑数理方面,还是在社会交往方面?孩子的兴趣领域又在哪里?孩子的学习潜能有多大等等。有些父母不了解这些,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成绩要拔尖,但事实上可能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那么强,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于是父母、孩子都很难过。
我一直认为,天才不是教育出来的。毛泽东、钱学森等哪里是我们培养的呢?教育可以给他一片土壤,包括空气、水分、阳光,包括他们需要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基本判断,找到孩子能力领域、兴趣领域、学习潜力等的最佳结合方式,避免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或者过低要求。对孩子感兴趣的、有潜力的领域要适度引导,要求可以高一点;对孩子不感兴趣的、没有潜力的领域可以放弃;如果是孩子虽然不感兴趣但必须要学的,可以要求低一点。
三、教育的成功指标
1. 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与书结伴,从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2. 合作性。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能走多远,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综合素质。
3. 在高中前后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后能够去自主地强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