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吴建国: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自悟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20-03-31 16:18:02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自悟
吴建国
一、考试越频繁的地方越难出“大师”
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现在我们能告诉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考试,在分数上“压倒”别人,考入名校,将来进入大公司或成为公务员,这样就得拼命用功。至于所学的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学生大多数是不知道的。譬如英语,很多学生过了六级八级,真正用到的人有多少?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大多数学校不设外语,但到大学后,学生知道外语有用,就会用功去学。这些人学外语用时不多,也未经历过外语考试,但他们的外语阅读能力特强(外国人学汉语也是如此,知道有用,就会用功去学)。什么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有多少动力?动力又能持续多久?
学的多一点不等于应该考的多。民国时期,包括八十年代,考试是有的,但不象现在这么频繁,除了期中期未考,还有月考,有的学校还搞出每周一考。考试次数多了,考试的作用强化了,分数成了唯一目的,不知不觉背离了读书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考试越频繁的地方,越难出大师和创新人才。一切为了考试,学生学得太苦,考过就忘,考试过后可能变得一无所有。作为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学一点,阅读面广一点。然而,学的多一点并不意味就要考的多一点,相反,只有考的少一点才能学的多一点。美国十来岁的小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写几十页的论文,中国的大学生写论文十有八九要找人帮忙。建国以后到八十年代,每学期两次考试己成规矩,学生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的读书,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活动。
二、要注重让学生“自得之”
喜欢了才会主动去学。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和唤醒。一门课程,学生没有学好,教师有没有责任?没有。学生有没有责任?也没有。因为每一门课程,每一本书都没有必要人人去学,更没有必要人人学好。一个学生学了好多课程,总会找到他比较喜欢的一门或者几门,喜欢了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学就容易出成绩。有的学生不是读书的天才,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他当人才进行特殊培养。否则,学生不但学的苦,还势必影响其它项目的发展,其害无穷。学习任何课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了,一群学生中总会有几个特别喜欢的,这几个就是天才。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对于成不了本学科尖子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有何妨?考试成绩如何,大可不必计较。
教师的最大责任是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分,他们的天分在孩提时期就会表现出来,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会发现,顺其天性,尊重自然,顺势而为。比如,有的学生具有音乐细胞,学唱歌一听就会,学表演一看就会,学乐器入门也快。而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无论教师多么努力,最多成为职业歌手或乐师,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其它课程也是如此。古人和西方国家做教育特别强调“才分”,他们只要求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随其才分,各有所得”,从来不勉强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不会用考试来甄别学生,用分数来区别优劣。哪些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我怀疑他是否真的懂教育?
“自得之”越多者,发展越具后劲。中国学生参加国际高中生奥赛金牌数年年第一,却没有杰出科学家,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竞赛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是教师反复在训练中传授的,学生极少“自得之”。而国外却没有一位教师像中国这样热衷于“辅导”、“集训”,也没有一位家长像中国这样舍得“投入”。国外参加竞赛的人,多是真正的科学爱好者,学科方面的天才。这些学生“自得之”者甚多,自学能力特强,因而发展的后劲更足。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高效课堂。强调教的准,教的细,从而使学答题快,考分高,很少提及让学生“自得之”,高分低能就是这样来的。“自得之”之所得,不仅有知识与学问,还有方法与途径,意志与毅力。换言之,就是综合素质。历史上很多低学历高水平的人,在读书过程中“自得”甚多,所以后来取得较大的成就。因为“自得”越多,自学能力越强,创造力越旺盛。一个在学习中没有多少“自得”的人,即使分数考的再高,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引导学生“用闲”。教育不单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引导学生“用闲”。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闲”教育比“任务”教育更重要,更有效。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闲时去看一些课外书,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效果实在比让他们做一堆堆试卷好得多。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当然也讲速度,也讲效率,但是教育的速度和效率都主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得到了发展,而不是只看“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有时候,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样的教育,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具有“四量拨千斤”的效果,还有“一本万利”之“效率”。而当下量化、细化的教育管理中,有哪一所学校、哪一条考核办法把它列入考核范畴?某学校或教师出色地完成了中考高考任务指标,不等于它的教育效率就是高的。因此,对教育的评价,必须由真正懂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教育者进行。“指标评价”这种导向,必然促使教师单纯追求表面的“效率”,把“育人为本”变成“完成指标”为本,这就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人人学奥数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奥数只适合于少数对数学有天赋的学生,人人都学就扼杀了其他的才能。人人都成为企业家、科学家也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培养普通人。让学生朝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旨。我的教育信条: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当前教育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被教育、被学习”,学生没有选择权。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兴趣和爱好,何谈创新能力?最佳的教育就是在最佳的时期学习最适合的内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应该特别强调个性化。
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现在我们能告诉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考试,在分数上“压倒”别人,考入名校,将来进入大公司或成为公务员,这样就得拼命用功。至于所学的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学生大多数是不知道的。譬如英语,很多学生过了六级八级,真正用到的人有多少?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大多数学校不设外语,但到大学后,学生知道外语有用,就会用功去学。这些人学外语用时不多,也未经历过外语考试,但他们的外语阅读能力特强(外国人学汉语也是如此,知道有用,就会用功去学)。什么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有多少动力?动力又能持续多久?
学的多一点不等于应该考的多。民国时期,包括八十年代,考试是有的,但不象现在这么频繁,除了期中期未考,还有月考,有的学校还搞出每周一考。考试次数多了,考试的作用强化了,分数成了唯一目的,不知不觉背离了读书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考试越频繁的地方,越难出大师和创新人才。一切为了考试,学生学得太苦,考过就忘,考试过后可能变得一无所有。作为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学一点,阅读面广一点。然而,学的多一点并不意味就要考的多一点,相反,只有考的少一点才能学的多一点。美国十来岁的小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写几十页的论文,中国的大学生写论文十有八九要找人帮忙。建国以后到八十年代,每学期两次考试己成规矩,学生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的读书,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活动。
二、要注重让学生“自得之”
喜欢了才会主动去学。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和唤醒。一门课程,学生没有学好,教师有没有责任?没有。学生有没有责任?也没有。因为每一门课程,每一本书都没有必要人人去学,更没有必要人人学好。一个学生学了好多课程,总会找到他比较喜欢的一门或者几门,喜欢了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学就容易出成绩。有的学生不是读书的天才,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他当人才进行特殊培养。否则,学生不但学的苦,还势必影响其它项目的发展,其害无穷。学习任何课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了,一群学生中总会有几个特别喜欢的,这几个就是天才。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对于成不了本学科尖子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有何妨?考试成绩如何,大可不必计较。
教师的最大责任是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分,他们的天分在孩提时期就会表现出来,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会发现,顺其天性,尊重自然,顺势而为。比如,有的学生具有音乐细胞,学唱歌一听就会,学表演一看就会,学乐器入门也快。而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无论教师多么努力,最多成为职业歌手或乐师,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其它课程也是如此。古人和西方国家做教育特别强调“才分”,他们只要求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随其才分,各有所得”,从来不勉强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不会用考试来甄别学生,用分数来区别优劣。哪些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我怀疑他是否真的懂教育?
“自得之”越多者,发展越具后劲。中国学生参加国际高中生奥赛金牌数年年第一,却没有杰出科学家,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竞赛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是教师反复在训练中传授的,学生极少“自得之”。而国外却没有一位教师像中国这样热衷于“辅导”、“集训”,也没有一位家长像中国这样舍得“投入”。国外参加竞赛的人,多是真正的科学爱好者,学科方面的天才。这些学生“自得之”者甚多,自学能力特强,因而发展的后劲更足。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高效课堂。强调教的准,教的细,从而使学答题快,考分高,很少提及让学生“自得之”,高分低能就是这样来的。“自得之”之所得,不仅有知识与学问,还有方法与途径,意志与毅力。换言之,就是综合素质。历史上很多低学历高水平的人,在读书过程中“自得”甚多,所以后来取得较大的成就。因为“自得”越多,自学能力越强,创造力越旺盛。一个在学习中没有多少“自得”的人,即使分数考的再高,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引导学生“用闲”。教育不单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引导学生“用闲”。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闲”教育比“任务”教育更重要,更有效。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闲时去看一些课外书,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效果实在比让他们做一堆堆试卷好得多。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当然也讲速度,也讲效率,但是教育的速度和效率都主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得到了发展,而不是只看“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有时候,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样的教育,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具有“四量拨千斤”的效果,还有“一本万利”之“效率”。而当下量化、细化的教育管理中,有哪一所学校、哪一条考核办法把它列入考核范畴?某学校或教师出色地完成了中考高考任务指标,不等于它的教育效率就是高的。因此,对教育的评价,必须由真正懂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教育者进行。“指标评价”这种导向,必然促使教师单纯追求表面的“效率”,把“育人为本”变成“完成指标”为本,这就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人人学奥数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奥数只适合于少数对数学有天赋的学生,人人都学就扼杀了其他的才能。人人都成为企业家、科学家也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培养普通人。让学生朝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旨。我的教育信条: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当前教育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被教育、被学习”,学生没有选择权。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兴趣和爱好,何谈创新能力?最佳的教育就是在最佳的时期学习最适合的内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应该特别强调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