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培训 >

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吴建国:课堂留点缺口好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12-20 14:38:54
课堂留点缺口好
 一、“完美”课堂众生相
    1、娱乐型:即脱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搞一些学习性的娱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随兴所致、调侃搞笑,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毫无成效。
    2、错位型:追随时尚,高呼大而空的口号,或是实物奖励,掌声激励,将怀疑与批判、表扬与激励的意识不适当的强化,甚至曲解文本意义,以博得有所创意的效果。另外,错位活动还表现在多媒体辅助应用上,以过多的音像课件代替语言阅读和赏析活动,学生不读书,教师不读书,教师关注电脑超过关注学生,学生关注屏幕超过关注文本。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缺少“人气”,导致喧宾夺主,本未到置,让眼球过了把瘾,结果游离教材,所获甚微。
    3、虚假型:在一些优质课上,某些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毫不思索,将手臂高高举起,争相发言表现自己,然后悠哉悠哉,从容不迫,有条有理的回答,且见解独到,异彩纷呈,羸得满堂喝彩。
    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在表演。是做给人看,做给人评的,实际又是一套教法。为了一次优质(观摩)课活动的“出彩”,有的不惜代价,不厌其烦,反复操练,今天“走场”,明天“彩排”,一遍,两遍,甚至十多遍。一人表演,众人帮腔,精心“打磨”,刻意“包装”,似乎不达要求誓不罢休,直至天衣无缝,滚瓜烂熟,万无一失,还美其名日:发扬团队精神,打造品牌效应。
    二、“课堂赛”折射出的教育价值观
    首先,我们看看教育行业的价值取向。现在,整个教育界热衷于“功利”,热衷于“形式化”,热衷于“应试”。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落后”,缺少现代手段。但“落后”中蕴涵着道理,恰恰有效的适应了学生的根本特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具体性、特殊性、丰富性、个别性和自创性极强,想想吧,一个“西南联大”出了多少大师?秘密即在于此,这就是落后中的先进。现在呢?分数第一,集体备课,批量生产,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教育与工业不一样,前者是“手工”制品,后者是规模产品,用工业化产品的方法大规模生产手工制品,想像结果会是怎么样?
    再看人才培养机制。如今教育界谈不上什么培养机制,一切听领导的,教师很少有自主权,从教材选择,教学进度,到考试内容和次数,都是听领导的。年年都是中、高考创奇迹,年年关注的是高考状元花落谁家?那压根儿不是教育,而是“吹棒”文化,是一个个泡沫,升空后随即飘散,谁对中国教育负责?没有一个人。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繁华似锦、歌舞升平中堕落、衰败。七十多年了,中国教育出了什么大师?一个也没有,无情又残酷。
    第三来看看“课堂赛”的课堂导向。课堂赛之风始于80年代后期,它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课堂赛”评选虽然有个评分操作的标准,但虚幻的很,对不上号,看重的是课堂表演,真实教学又派不上用场,真是“洋枪蜡烛头”,以致课堂赛的虚假风愈演愈烈。“课堂赛”和“名师观摩课”要适可而止,课堂教学首要是研究学生,请问这些借班上课的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吗?这符合教育规律吗?课堂教学是不是“演戏”,我想大家不缺乏这个常识,西方国家和我国80年代以前都没有课堂赛,我们现在太看重技巧了。另外一些评委对教育、对课堂本身就理解不深刻,搞不好只能是低素质评出更低素质。一些所谓“专家”,到处应邀讲座点评,流行名词一大堆,其教育水准,原则性,判断力,心胸眼光就很难讲了。不信,你让他带一个班试试,在中国现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大环境下,有几个能静得下心。
    三、课堂还是留点缺口好
    1、不要过度夸大课堂的作用
    教育也追求速度和效率,但教育的效率与企业效率不同。有时候,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样的教育,可谓是“一本万利”之“效率”。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是个伪概念,还停留在“教的细”、“教的准”这个层面上,值得商榷。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不是“迫来品”,我国自古就有。在过去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在用。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为这三种学习方式作出示范或培养,而绝不能演变成“作秀”的工具。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威力,以课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会更佳,长期坚持,内化成学生自觉行为。
    学习贵在“自得之”,认真听讲的学生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学生成绩一定好,并且后劲足。课堂真正能完全“消化”,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先知先觉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半知半觉、不知不觉、后知后觉的学生要到课后去“体会”。“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学习重在自我感悟。况且课堂与课外尤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难以分割。课堂效率需要追求,但课外“悟”道更显重要。
    2、课堂不一定都要达到预设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有其优势,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栏目套话太多,俨然成新的“八股文”,有的话语放在任何内容都可以。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一、两节课能达目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况且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有一些意外生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或学生学习情况,随机处理和调整,甚至改变话题。要多给教师一些教学自由,教育除了知识传授外(课本内容仅仅是其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精神培育。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本身就是“人为”的,这节课没有完成,为什么不能放在下节课完成?就是这个内容(尤其是文科)教师不讲,让学生课后自学,为什么又不可以?难道会影响学生成绩,我看不见得!关键是教师敢不敢“舍”,敢不敢“变”,听课人有没有这种度量和眼光。“我的课堂我作主”,教师应该有教学自由权利,当然,这个“自由”是相对的,必须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课程标准为前提。
    3、课堂评价必须简朴
    课堂需要平实和真实,评价标准必须简化,过多过细的条文只会束缚教师的创造力,甚至连听课人都无法拿捏的准。我个人认为一节课能做到“科学准确,层次清晰,动静有度,讲练结合”或者“有人、有趣、有料、有问题”’就是好课,关键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跟是否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没有必然的联系。要体现真实的学习场景,不要太注重追逐“热闹”场面,这种“虚伪”的教学方式,败坏教风学风,给学生传递的是如何“造假”,如何“迎合”,这样的课堂百害而无一利。
    关于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辩证看待。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活用。我个人认为可以先“走进去”,尔后“走出来”,从“有”到“无”,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至于某个问题要不要讲透?多媒体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用多少?都值得探讨。任何做法都得“有度”,课堂上一味的激励表扬,而忽视引导和否定更是不合适。教育有时“无声”胜“有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课堂还是留点缺口好,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标准。我始终认为,教师讲课“笨一点”、“拙一点”不要紧,“慧女不如痴男”,“笨”和“拙”中可能更蕴涵着教育智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