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培训 >

林州世纪学校总校长吴建国: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

来源:林州世纪学校          时间:2019-10-16 17:42:23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不要把它理解的太“花哨”。笔者认为,只要存在课堂教学,只要存在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才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新的理念只有长期渗透到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的五个环节中,才能使课堂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一、走进教材和活化教材
 
    “千法万法,吃透教材第一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但绝对不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由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移动”。首先要把教材看作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与作者形成对话,感悟文本的内在意韵。教材的背后是作者,是编者,是“人”,我们要努力把握他们的思路与编写意图。要学会研究不教什么,合理的舍弃是一种智慧,能有效地突出教材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提供有力保障。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一方面,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使自己真正做到变“如何教教材”为“如何用教材教”,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生者。另一方面,还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使资源开发成为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教材呈现教材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备课要目中有生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预案,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设计,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三、充分体现自我
 
    课堂教学是随机的,学生需求也是随机的,唯有教材是稳定的,于是就出现了“是学生牵着教师走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问题。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使自己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怎样设计最有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人(师生)合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和完美,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四、上课的中心是发问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上课的中心就是引发学生提问。要在课堂上引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教师通常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它既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一个活动,也可以是教师的一段叙述或呈现的一段文本材料,还可以是一段动画或视频材料等。教师的责任全在于创造一种冲突,学生对已有知识在与新知识联络时产生的冲突,在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产生的冲突,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对某些知识否定之时的冲突。同时,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如告诉学生怎样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问;怎样针对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提问;怎样针对理解中的错误及不完全、不确切之处提问;怎样在常规思维触角达不到、隐藏在知识中的疑点处提问等等。教师还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并在必要时予以正确的点拔。
 
五、教师要学会概括,引导学生研究
 
    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但学生的“发问”是随机发生的,不会和教师事先备课的题目完全吻合,如果没有教师的概括,就不会有真正的组织讨论,表面上看学生的冲突有了,但整个活动是“松散”的,教师的作用体现不出来。因此,对学生多人多次的发问,教师要善于进行高明的概括和提炼,将学生的冲突内容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研讨。只有教师把引发学生的冲突作为课堂的中心任务,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散乱走入大统,从浅近走向精深,那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六、教师的知识能力应成为佐证学生观点的材料
 
    传统的教学习惯中,教师的知识主要是为自己的“上课”辅垫和佐证作用。表现在教师在讲台上就像是演员,学生在台下就好比是观众,出色的演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淡的演员在观众那边是过眼烟云,这样的教学确实少了对学生的“照顾”。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当学生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之后,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材料严重不足的时候,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个假设但自己又没有办法证明,教师适时提供一条辅助浅;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一首民歌,但起调有困难时,教师马上为之弹奏这首歌的“过门”……。如此,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准备的材料均为了学生的观点和理解提供了佐证和帮助。这样,师生的互动,师生的情感交流就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样的课,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
 
七、留一个“?”在课后
 
    现时的课堂教学都是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内,似乎上课的结构从来就是“复习、研究、总结”这样一个格局,好象没有总结的课就不是好课,问题没有解决的就不是好课,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把疑而未决的问题放在课后,这也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对学生来说,对这种留下的问题,有一个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回忆和思考,引起学生课后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对教师来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留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的思考促使自己深入钻研,甚至可以共享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乐趣,这不单是教学相长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这种解决自己的“惑”的过程中成长。
 
八、教师要留给学生“空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借鉴画家绘画,留点空间,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奔马,让学生有遐想的余地。一是在处理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马上指定或催促学生回答,而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默默思考,给予学生浮想、吸吮、驰骋的天地。教师的上课要对学生的时间作一个充分的估算,切实落实课堂“30+15”工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虚实结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实”强调的是教师适度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方法、规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虚”则是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虚中探究,展开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为学生作业后留出课外学习“空间”。教师布置作业时要精心挑选,做到因人、因教材、因客观实际而异,如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外完成动手制作,理化生教学中,学生完成课外的观察笔记等等,给学生留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九、让考试成为学生品味和回忆课堂教学的一个场景
 
    考试不是惩罚,而是作业的另一种表现。长期以来教师视考试为宝,把学生当成“敌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实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拿到试卷,心里就烦,就慌的学生大有人在,怪不每次考试结束,成绩不好的学生大多说自己是“考得不好”,都不愿意说“学得不好”。从试卷的编制来说,如何让学生拿到试卷后不烦,看到试卷感到亲切,感到熟悉,最好的办法就是改革试题的编制,使内容和文字的表达存在情景感,以引发学生对平时学习情景的回忆,有效解除心理上的烦恼和紧张。
 
十、试卷评讲应成为课堂研讨的补充
 

    从传统来的教学理念出发,很多教师只将试题看作是检验,既检验教师又测试学生,而往往忽视诊断性、形成性功能。严格来说,除中考、高考这类选拔性、总结性考试外,其余考试都应成为诊断性、形成性考试。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讲评分析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能力服务,为课堂教学的不足作补充。评讲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好激励手段,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存压力,对存在的问题在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应包含殷切的希望,使学生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在设计讲评方案时,应注意在原有知识中渗入新的内容,形式要多样,讲授、练习、提问和回答并用,有些题目还可以让学生讲。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剖分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触类旁通,学有所得。只有这样,试卷讲评才能受到学生欢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把“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牢牢地留在我们的思想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经常拿出来对照,多问几个“我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为本”才有可能成为教学之本,师生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共赢。